原创 | 年度烧钱大战,共享单车如何“骑”得更远


        突然间,共享单车的靓丽身影就出现在了大街小巷。很多老百姓是在糊里糊涂中,就接触到了这么时髦的出行方式。但事实上,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火了以后,互联网界给出的新概念。其实这是新瓶装旧酒。它有个更早更严格的定义:分时租赁自行车。当然,在社会上,老百姓和政府很早也给了一个俗称:公共自行车。名称不一样,模式也不全一样,但对用户需求来说,却都是一样:交押金,可骑车,然后按骑行时长或骑行里程付费。

 所以事实上,很早很早以前,这个事就有了。很早很早以前,政府就在自己做,或和企业合作,做这件事了。做得比较好的,国外譬如巴黎、伦敦、纽约等。国内譬如潍坊、杭州、珠海等等。而且政府为了有效管理、运营这些公共自行车,采取了多种手段。譬如潍坊和杭州就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操作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为什么最近一两年,从业者和投资人突然就对这个市场趋之若鹜了呢?为什么之前只是地方政府在苦逼的做公益项目?这是一个秩序混乱、标准缺失的行业,也是一个积重难返、迫切需要被改造的行业。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共享单车目前的发展情况。


市场情况

2015年共享单车概念开始兴起,资本和巨头开始了布局,2016年除了原本定位在校园的共享单车开始在城市普及,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创业团队斩获融资,市场大战一触即发。从市场规模上看,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0.49亿,较2015年翻了一番,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的增速将会继续提升


从用户规模上看,2016年共享单车用户预计在455.2万人,其中用户主要以在校大学生、年轻的上班族为主,并且主要在一二线等人口密集城市集中。学校、公交站、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。预计未来几年,共享单车用户数量还会快速增加。

行业格局

目前主流的共享单车公司以摩拜,ofo Hellobike,小蓝单车,小鸣单车,优拜单车,骑呗单车等为主。而根据移动应用分析平台App Annie的追踪调查,截至201611月,摩拜单车的月活跃用户量已达512万人,相当于排名次席的ofo的近4,是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。而从共享单车APP下载量来看,摩拜、ofo也在市场上遥遥领先,就像网约车市场最初的滴滴与快滴。摩拜、ofo分别斩获了366.49347.1的下载量,处在伯仲之间。


创始人背景


从创始人背景来看,七家公司均与出行行业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。

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原本是一位女性财经记者,同时,她还是汽车科技新媒体极客汽车的创始人。而CEO王晓峰的身份是Uber前上海总经理,熟悉车辆出行的城市运营。

 ofo创始人团队是清一色北大出身,大多结识于北大自行车协会,懂校园,懂用户,热爱骑行,涉足共享单车之前,曾在单车骑游领域创业数月。

Hellobike创始人杨磊深耕出行领域多年,操盘知名代驾平台爱代驾,参与代驾市场之争,业内知名。

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,野兽骑行CEO,对于骑行用户需求有深刻理解。

小鸣单车、优拜单车、骑呗单车,创始人履历各有亮点,但与出行并无直接相关。


融资情况


在当前所有的投资者身影里,滴滴和腾讯分别投资了ofo和摩拜,其中,滴滴投资ofo更看重的似乎是二者在业务上的互补性,同时也可以享受滴滴带来的流量导入和补贴,而身为滴滴投资方的腾讯这一次却选择了摩拜单车。  

这里,不得不提的是永安行。作为后来者,当摩拜,ofo走到D轮,开启“烧钱”模式,补贴车费白热化之时,永安行选择直接IPO。如果永安行IPO成功,那么将会成为A股第一个专门做公共自行车业务的企业,同时,将获得无与伦比的融资优势。

        招股书显示,永安行最早成立于2010年,2013年完成了股份改制。公司主营业务是共享单车。但和摩拜、ofo不同,永安行的共享单车模式,是投放有桩单车,主要依靠政府付费,而不是向使用者直接收取费用。因此,公司主要覆盖三线及以下城市及周边县,恰好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市场。财务数据显示,在永安行的总收入中,高达85%90%的收入,来自于三线及以下市县。而国内外共享单车的经验表明,政府付费的模式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主流模式,而让用户付费的模式,收入偏低,难以维持单车投放和运营的支出。在摩拜、ofo还在大肆烧钱的同时,永安行却已在2016年实现了1.17亿元的净利润,表明其在运营有桩共享单车上的成功。而有桩共享单车和无桩共享单车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,究竟孰优孰劣,未来还需要拭目以待。

成本情况


摩拜一代单车的成本在20003000元,二代的Light款成本已经降至千元以下;ofo发布了新车型成本360元,其他品牌单车普遍在千元以内。随着时间的变化,各品牌车型也在逐渐趋同,同质化现象严重。然而,截止目前,实现量产的仅有摩拜、ofoHellobike

共享单车为什么会火?

  很多人或许会说,这是有了新的连接点,使得需求被重新发现:基于移动互联网,通过手机终端做连接,用户可随时随地骑车、还车。这极大的提高了用户体验。

然而无论是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前,还是兴起以后,去问不同的需求人群,得到的答案都会是一致的。没有骑车需求的人群,他们始终不会用。而经常骑车出行的人,就算没车也总会想办法。

参照之前滴滴快速崛起,至少在两个层面,为共享单车获得资本青睐做了支撑。第一个层面,是出行领域的巨大市场价值。第二个层面,是行业寡头的价值溢出。

1)出行领域的巨大市场价值

滴滴和uber,则通过估值的方式,把出行领域的市场价值明确了。滴滴目前估值三百多亿美元,远景估值超千亿。而uber估值六百多亿美元。非常重要的是,它们的这个估值不是凭空捏造的市梦率,而是基于它们的运营流水和用户数据,有着坚实的价值支撑。

2)行业寡头的垄断价值溢出效应

既然出行市场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,如果把整个出行市场全部清场,再然后彻底垄断市场,投入几十几百万,毫无悬念的直奔上千亿。所以现在共享单车市场,投资人也毫不吝惜的投钱。希望通过快速的市场竞争,把所有竞争者挑下马,复制当年滴滴的成功。

然而随着共享单车拉锯战的加大,越来越多的单车被投放到了市场上。而一个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辆共享单车;共享单车通过信用规范停车的同时,也产生了很多不文明行为,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在城市的抢滩登陆上,谁能抢先占据用户的心智,谁或许就是这场移动互联网时代单车出行大战的赢家。至于盈利模式,那已经是后话了。


2017年4月2日 16:35